對于一個建筑設計單位來說,不應該只把協同設計看作是一個階段的工作,從更廣泛的角度上講,協同設計應該是一個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生產力的工作。協同設計不是一套軟件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本單位內部的設計過程,它必然向更廣泛、更深入的層次發展,從這一點上來說,信息技術在建筑設計領域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大。
2006年美國建筑師協會曾經發出過一個警告:不懂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筑師,不久的將來將失去獲得OFERR的機會。更確切的說,在美國隨著BIM系統的推廣,所有的建筑業務,包括設計,設計審核,預算,工程管理等等,將全部包容到一個系統中。建筑師如果不知道使用這樣的系統,將無法完成建筑設計的業務。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維數字技術為基礎,集成了建筑工程項目各種相關信息的工程數據模型,是對該工程項目相關信息的詳盡表達。建筑信息模型是數字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應用,以解決建筑工程在軟件中的描述問題,使設計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能夠對各種建筑信息做出正確的應對,并為協同工作提供堅實的基礎。
單從協同設計的角度來看,BIM由于是一個由計算機三維模型所形成的數據庫,所以在技術上更適合于協同工作的模式,甚至可以這樣說,BIM和協同設計是密不可分的,因為BIM使各專業基于同一個模型進行工作,從而使真正意義上的三維集成協同設計成為可能。同時,由于BIM可以應用于工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所以,對于建筑設計企業,施工企業、發展商、物業管理單位以及各相關單位之間的協同提供了良好的協同工作的基礎。
同時,BIM不僅給設計人員提供一個三維實體模型,同時還提供了包含了材料信息、工藝設備信息、進度及成本信息等,這些信息的引入,使各專業均可以采用BIM的數據進行計算分析或者統計,使各專業間的協同達到更高的層次。
協同設計平臺與建筑設計企業的知識管理平臺的結合是協同設計深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以知識管理為核心的信息系統,其最終目的就是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它可以把企業的知識有形化、實用化、制度化、系統化、集成化,使企業通過協作和交流,發現、創造隱形知識;分類整理、存儲、管理顯性知識,通過各種方式傳播知識,并在工作中有效地運用知識。因此以知識管理為核心的協同設計平臺,是幫助設計人員實現從How To轉變到KnowHow的飛躍。
對于顯性知識,協同設計系統可以通過知識管理平臺臺按照不同的方式進行檢索,從而實現文件資料的結構化共享,比如工程圖紙、文檔、ISO表單、規程規范、信息專題庫、有效軟件、體系文件、法律法規、自定義標準庫、電子規范、動態信息庫,涉及相關資源等。這些顯性知識的共享,可以使廣大的設計和管理人員可以隨時方便的瀏覽、下載所需要的資料,而且可以實現電子借閱、審批、還可以進行分類統計、查詢,分析,為提高各種知識的利用率和信息部門改進知識管理系統的效率打下基礎。例如:通過知識管理的各種模塊如圖檔管理、規程規范、信息專題庫提供的查詢和自動統計功能,知識管理的具體實施部門可以知道某個階段某類知識的需要和瀏覽人數,從而了解工程設計人員或管理人員在那些時間對那些知識和信息感興趣,為進一步增加整個信息系統的知識量和知識面提供指導依據。同時,可以根據這些查詢和統計的結果有針對性地向相關的生產和管理人員提供他們在某個時間段內所急需的知識,把被動地等待變成主動地提供,大大減少生產人員用于搜尋和獲取知識所需的時間。
對于企業的隱性知識,通過協同設計過程,特別是對沖突消解過程的挖掘和學習,可以豐富企業知識庫,而這種知識的反射,會使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得到幫助,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率和設計質量。同時,有經驗的設計師可以隨時把自己的知識納入知識管理環境,久而久之,該知識管理系統的信息量及科技含量就越來越多,價值就越來越高,交流也就會越來越廣,實現了在恰當的時間,將正確的知識傳給正確的人,使他們采取最適合的行動,不但可以避免重復錯誤和重復工作,提高生產率,最重要的是使個別專門人才的經驗、知識及科技成果為整個企業所有設計人員所用,因而設計出來的產品始終代表企業的最高水平。
協同設計的范圍應該涵蓋整個建筑生命周期,包括建筑從規劃、設計、建造、運營到退役的過程。這也就要求協同工作不僅在建筑設計企業之間進行,同時和發展商,施工單位,物業管理等相關單位都能夠進行協同工作。這種協同設計,要求協同設計能夠跨地域、跨公司、跨時區、跨國界展開,使各相關人員,甚至在移動狀態的設計人員,都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所需信息。這樣范圍的協同,也有助于一個企業從單一的設計向工程總承包過渡。
現在的建筑協同設計方式,都只是一種基于文件的協同,換句話說,現在協同交流的核心信息,都是通過建筑模型(圖紙)信息的流轉來達到協同的目的。漸漸地,建筑協同方式也會向以人為中心、以社區為中心轉化。以IBM的觀點:“(這種協同方式)是非常革命化的一個新發展,在新一代的通訊社區中人們共享一個網絡,用與以往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協作和學習,而且還可以選擇對他們來說最有效的方式來進行協作。”在建筑設計領域,設計師之間將會有更多的交流的手段,設計團隊與設計團隊之間,設計企業與相關企業之間都能夠有更直接的交流。建筑項目中的每個相關人都可以通過統一的用戶界面,輕松地查找和聯系其它人員,并與之進行高效的溝通與協作,每個個體產生的信息將不局限于個體本身,而會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共享。
建筑協同設計的核心內容就是構建設計共享空間,這個共享空間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既可以是二維參照的模式,也可以是三維BIM。建立設計共享空間需要有良好的設計管理平臺的支持,但是,妄圖依靠一個設計管理軟件就可以實現建筑協同設計工作是不切實際的想法,設計管理平臺只是一個工具,如何將這個工具用好用活,是每一個建筑設計單位推廣協同設計是都要面臨的問題。
在項目前期,協同設計需要更細致的前期工作,確定項目的人員組織形式,人員的角色及權限,以及所負責的設計內容,其實,在過去的設計過程中,前期工作也是有的,但是,往往不很細致具體,大概只是粗略地規定某某負責哪一區域或哪一項內容,但是并沒有明確設計人之間的關系,更沒有定義出設計內容之間的聯系,因為這些關系往往已經都存在于設計人員的頭腦里。但是,當設計項目規模擴大,人員流動增加等情況發生時,設計人員往往不會顧及到這么多情況,以致產生錯誤。
需要說明的是,前期的規定,包括人員關系和設計內容的關系在設計過程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前期工作的重點是使設計人員都有一個總體概念的框架。比如:我負責的內容大體是什么?我在何時需要提供什么樣的設計信息?和我相關的設計內容有哪些?這些內容以什么樣的方式組織起來?而我需要的設計信息從哪里可以得到?
總的來說,設計信息的獲取可以分為“推”的過程和“拉”的過程,所謂“推”的過程,既是由協同過程中由信息平臺推送的信息,這部分信息設計人員是被動接受過來的,比如,下游專業參照了上游專業的設計內容,當上游專業修改設計時,協同設計管理平臺將修改下游專業的參照內容。所謂“拉”的過程,是由設計人員自己主動得到的信息,比如,上游專業將設計資料置于設計管理平臺,下游專業從平臺獲取資料的過程。現有的專業會議的提資過程,可以看作是推過程和拉過程的結合,而當依靠協同設計管理平臺進行設計時,各設計人員在項目前期應該規定好哪些信息的傳遞是推過程,而哪些是拉過程。
在協同設計過程中,有兩種形式:異步協同設計和同步協同設計。
異步協同設計是一種松散耦合的協同工作,也就是多個設計人員在分布集成的平臺上圍繞共同的任務進行協同設計工作,但各自有不同的工作空間,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內進行工作。在建筑協同設計中,常采用相互參照的方式(Reference)來達到這種協同。而同步協同設計是一種緊密耦合的協同工作。其特點是,多個協作者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共享工作空間進行設計活動,并且任何一個協作者都可以迅速地從其它協作者處得到反饋信息。而在實際工作中,常采用共享(Shared)的方式來達到這種協同。
由于建筑設計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單一的同步或者異步協同模式都無法滿足其需求。大多數情況下,由于同步協同需要解決網上高速實時傳輸建筑模型和設計意圖、需要有效地解決并發沖突、需要在線動態集成等諸多問題,所以實施起來難度要大得多。事實上,在建筑協同設計過程中,異步協同與同步協同往往交替出現,專業間的協同工作常采用異步協同進行工作,在規劃良好的情況下,尤其是在構建BIM時,專業內會采用同步協同的工作方式,總之,靈活的多模式協同機制對于協同設計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相互參照的方式(Reference)依然是建筑協同設計主要的應用方法,利用參照將圖紙組織起來可以利用最簡單的技術來保證數據的唯一性,避免設計數據的重復創建和編輯,杜絕因重復修改設計數據而產生的錯誤。應用外部參照進行設計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當應用參照進行協同設計工作時,首先需要對設計內容進行劃分,這種劃分必須考慮到實際情況,比如,如果大多數設計人員采用專業二級軟件(例如天正、博超等)進行設計,因為現有的二級軟件不能夠很好解決參照文件的問題,所以有些設計內容(例如墻和門窗)不能分開。在實際工作中,將同一個設計人員的工作分在一起適合是的做法,以此可以避免一個設計人員在進行一個設計時在不同的設計文件之間來回轉換。而不同設計內容的參照,可以采用圖層的方式來解決。
在實際工作中,產生循環參照是個十分普遍的問題,最普通的情況是,下游專業采用上游專業的圖紙進行參照設計,當下游專業將圖紙提資給上游專業時,上游專業又參照下游專業的圖紙進行定位,由此產生一組循環參照,循環參照的產生,會對工程的整個的圖紙關系產生影響,在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
參照比對
當參照變化時,如果沒有適當的提示,很難知道哪里的設計內容發生了變動,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頻繁發生,協同的效果則無從體現。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解決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協同系統對參照內容進行比對,這種方式方便自然,但是由于市場上現有的專業軟件眾多,所以很難涵蓋到所有的專業設計軟件文件格式,另一種方式是設計人自己寫出修改內容,作為圖紙附件一同發送給參照方,這種方式加大了設計人的工作量,可是對于設計交流有很好的效果。在實際工作中,這兩種方式都不可能代替對方,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而對于BIM來說,由于后臺存在數據庫的支持,系統不是單純對圖形進行解讀,因此對于設計內容的修改應該可以快速檢索。在這個方面,BIM也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當使用外部參照的方式進行工作時,還需要注意到引用參照的頻率問題,在現實設計過程中,有時會出現上游專業參照頻率過快,使下游專業無法跟進,以至于下游專業不得不舍棄同步參照的方式的情況。因為對于設計師來說,過量甚至重復的設計信息可以說是設計災難,甚至還不如暫時沒有信息。而因為工程項目和設計過程的多樣性,這種發圖頻率不可能利用技術手段來進行管理,所以需要設計人員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來掌握。
同步共享(shared)的方式更多的應用在專業內部,在建筑協同設計中同步共享的主要問題是沖突識別和消解的問題,在沖突消解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沖突情況可以采用多種解決策略,策略的選取不是簡單的過程,其本身可以看作是基于知識的問題。在協同設計中,由于各主體的能力、作用、目標等不同,當一種沖突消解策略達不到滿意的效果時,系統必須有一定的機制采取其它更理想的策略。
協商沖突消解是建筑協同設計中最常用的的一種沖突消解策略。協商是人類群體協作求解問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當人們對某一事物持有不同的觀點、看法或出現嚴重分歧時,往往先通過協商來解決分歧。由于協同設計系統的復雜性、動態性,不可能完全依賴靜態定義解決主體間的沖突,而動態沖突消解策略往往有一定局限性,是與實際工程內容相關的,現有的技術不可能實現完全自動消除所有可能出現的沖突。在實際工作中,只有將動靜態策略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較理想的效果,而不要刻意追求沖突消解的自動化程度。高級的系統能夠學習豐富系統的沖突消解知識、提高系統健壯性(魯棒性robustness),在知識層面為設計師協商解決沖突提供有效的決策支持。
無論系統采用何種方式消解沖突,如果在設計過程中產生過多的沖突,都不可能使協同設計有效順暢地進行,所以,采用這種方式進行協同設計時,更需要進行良好的工作規定和權限劃分,以避免人為的沖突增多。
對于BIM來說,更多的設計會采用共享的工作方式進行并行設計,BIM的設計,并不只是設計表現形式的變革,也會帶來協同方式的變革,因為BIM有數據庫的支撐,因此對于協同設計來說,就會有更多更好的信息支持,而對數據得處理也可以更加靈活,也就會有更好的沖突消解方式。
協同設計對于設計結果的輸出會帶來深刻的影響,對于一個采用協同設計的工程來說,可以采用統一的出圖配置文件,通過協同管理平臺輸出設計結果。而輸出的結果無論是電子文檔或者紙質圖紙,都能夠分辨出該輸出結果的版本信息。因此通過設計管理平臺,可以對設計輸出進行統一的劃分,管理和統計,以避免設計輸出的混亂。
----摘自于:注冊考試網--協同設計理念的研究/2010.03.24